用移动互联网思维,变革公司组织方式,创新企业管理模式
用移动协作工具,随时随地管理、执行、协作、分享
用随办,引领企业全面进入移动工作时代
随办:二次出击 直指Next Big
“我们在开发iUU的时候,WhatsApp还没有呢,更不用提Kik和微信了。”
近日,“随办”创始人、微软中国前高管于胜泳面对媒体,首次对外坦露心迹。
于胜泳口中的“iUU”,就是他带领团队开发的世界上首款移动多媒体消息工具。“之所以称为多媒体,是因为它是集语音、文字、图片于一体的,这在当时大家还停留在用电脑聊QQ的时代,还是很超前的。”一年之后,国外的WhatsApp、Kik才出现;两年之后,国内才有了微信与米聊。
图:随办创始人于胜泳
“他似乎总能知道,下一步市场上需要什么。”业内人士对于胜泳这样评价。于胜泳将之归因于两点:经验与创新,“因为有经验,所以知道怎么去颠覆,这是根基;因为敢创新,所以不会固步自封,勇于革自己的命。”
秉承以上两点,于胜泳不断地寻找Next Big。这一次他瞄准了企业移动办公市场, “随办”问世。继iUU之后,于胜泳二次出击。
离职微软 挑战腾讯
2008年,于胜泳离开微软,决定自己创业。
这在当时来看是个比较大胆的决定,因为于胜泳在微软的发展可谓一路坦途, 26岁他就出任微软华东区技术方案部经理,是当时微软中国最年轻的部门经理,随后升至微软中国高层,前途无限。离职创业,意味着一切需要从头开始。
于胜泳有自己的考虑。他在微软耕耘多年,已经感受到市场的航向在朝着移动端倾斜,“PC的增长出现饱和,微软开始在移动操作系统发力。” 据于胜泳回忆,当时微软已经开始布局移动市场,Windows CE、Windows Mobile正是针对移动设备开发的系统。在硬件市场,这一趋势同样明显,康柏推出iPAQ系列掌上电脑,微软也推出了拥有触摸屏技术的平板电脑Tablet PC。于胜泳判断,移动才是未来的趋势!
真正促使于胜泳下定决心的是,他看到了市场的空隙。当时在即时消息应用市场,腾讯一家独大,面对移动互联来袭,马化腾依旧固守着QQ。在于胜泳看来,“QQ在PC端优势明显,但它不一定适合移动端。移动互联时代,需要开发出真正适合移动端的沟通工具。”
轻视移动市场,马化腾犯了战略性错误。于胜泳抓住这一空挡,决定杀进去搏个机会,于是他果断离开微软,带领团队开发出iUU,世界上首款移动多媒体消息工具。iUU类似现在流行的“微信”,集语音、文字、图片于一体,凑巧的是它最初的名字也叫“微信”,意为“微软人做的短信”,因创始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来自于微软。
为避免与腾讯硬碰硬,于胜泳选择了一条巧妙的策略:用手机号作用户身份,用通讯录作好友列表,以区别QQ、微博这类的陌生人社交圈。于胜泳解释道,QQ、微博建立的是弱关系,里面的好友部分是陌生人,关系并不密切,iUU构建的是强关系,只有出现在手机通讯录里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你的好友。
“如果马化腾没有及时调整策略,我们就颠覆他了。” 于胜泳的判断,在日后也得到了马化腾的证实。马化腾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,“腾讯如果没有微信,我们就完了。” 于胜泳在微软的前同事、曾任腾讯联席CTO的熊明华也坦诚,“在即时通讯领域出现一个新的东西,如果腾讯不去尝试,就属于自杀行为。”
腾讯值得庆幸的是,马化腾及时补救,开发出微信,几乎与之同步,小米开发出了米聊。此时,距离iUU走向市场,已经两年之久。
国外市场的反应速度,远远快于腾讯与小米。在iUU推出一年之后,两个前雅虎员工打造出了WhatsApp,随后两名前黑莓员工打造出了KiK。与于胜泳类似的是,他们都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,并且敢于在原有领域颠覆创新。“因为有经验,所以知道如何去颠覆超越,有知所以无畏;当然如果固守已有的经验,不懂得脱胎换骨,不敢去革自己的命,迟早会被淘汰的。”
尽管思路前沿,然而对手依托的背景资源实在太强大了,初出茅庐的微信,依靠导入腾讯8 亿 QQ 用户的庞大好友关系,迅速积累了过亿级的用户,市场窗口逐渐关闭。小米退出,历经几次摸索,最终在硬件市场扎根,于胜泳也开始谋划转型,寻找下一个Next Big。
把巨头腾讯挑下马,仅差一步之遥。谈及过往,于胜泳已经释然,“至少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”。诚然,不管是国外WhatsApp、KiK,还是国内的微信、米聊,都是在沿袭iUU的路径,在前瞻性上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家。
这一幕,与于胜泳的老东家微软和Netscape(网景)的浏览器大战何其相似。网景抓住了微软忽视互联网的机遇,推出浏览器,一度风光无限。随后微软觉醒,依靠Windows的高市场占有率,采用捆绑+免费的策略,才夺回阵地。
挑战巨头,需要机遇,还需要一点耐心。
开发“随办” 直指移动办公
告别iUU,于胜泳决定暂停下来,重新梳理思路,寻找下一个机遇。
在此期间,他开始接一些定制APP的单子。这支从微软、IBM等大公司走出来的团队,应对这些项目显然游刃有余,很快他们便站稳了脚跟,世博会、中欧商学院、交通银行都是他们的客户,“在华东,高端的APP开发都会找我们,活儿不愁。”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,他很快发现了企业面临的共性需求。
“老板派活,员工干得好不好,老板不清楚;员工交申请,老板什么时候批,员工不清楚;销售常年在外跑,见了谁做了什么,无从得知。” 于胜泳发现,大部分的企业普遍存在执行难的问题,而这些与传统的企业管理软件有关。在这些软件平台上,管与被管的双方都需要打开电脑,才能处理工作,这在很多场合下显然是不具备的,而且这些管理软件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,很多管理人员并不见得会用。
找到痛点,接下来就是找方案了。这一领域,恰是于胜泳的擅长所在。于胜泳在微软曾经领导专业解决方案部长达10余年,用他自己的话,“每天的工作,就是面对企业IT和业务管理的高层,思考如何利用IT互联网技术解决管理、业务问题,创新商业模式,获得差异竞争力。”在微软任职期间,于胜泳为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做过IT系统规划和咨询。他很感激这段经历,“咨询部门,必须比客户更有经验、更具创新力,客户只负责挑选最好的。”正是这样的锤炼,让于胜泳养成了时刻准备应对问题的习惯,也为日后“随办”的顺利上线埋下了伏笔。
传统的管理软件,依靠的工具是电脑,电脑的使用会受到时空的限制,但是手机不会,而且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和微信的推广,大家已经能够接受在手机上进行企业管理和沟通。“工作的事儿,在手机上就办了,不管你是在坐地铁,还是在外地出差。”带着这样的设想,2013年企业移动办公协作软件“随办”问世,意为“随时随地办公”。
“这不就是手机上的OA吗?”对于这一问题, 于胜泳向媒体反复解释随办与传统OA的区别: OA以审批为核心,强调的是增强层层控制,但在无形中就降低了效率,因为很多事情不审批就不能去做,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等待审批上。随办则恰恰相反,它是按照移动互联倡导的效率第一的设计理念,在手机端解决需要快速反应做出处理的事情,是与OA互相补充的。
企业级应用市场大有可为!国外市场传递回来的信号,在不断地支持着于胜泳的判断。继微软以12亿美金收购的企业社交网络平台Yammer,2014年企业沟通工具Slack异军突起,成立刚满一年,估值达28亿美金。
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企业与VC开始在这一领域布局,抄袭yammer,标榜自己是中国的Slack。中国版twitter(微博)火了,中国版facebook(人人网)火了,中国版Google(百度)火了,现在开始争抢中国版Slack。
面对越来越多竞争者的加入,于胜泳看得风淡云轻,“他们只是抄到了皮毛,在中国企业办公软件不是这个玩法。”他太明白其中的缘由了,“微软已经有了企业办公的核心产品Sharepoint,收购Yammer只不过是补了一个角,中国企业光抄Yammer显然走错了方向。”事实上,确实有很多主打社交分享的企业,在碰壁之后发现社交只不过是锦上添花,并非企业的强需求。
外面已经打得火热,他选择继续躲在幕后,不断完善产品,“出来的越早,抄你的越多”。
谁才是真正的移动办公软件
目前,随办的几大功能模块已经开发完成。随着“互联网+”概念的兴起,企业也意识到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,市场培育逐渐成熟。于胜泳判断,时机差不多了,是时候带着“随办”进场了。
打开“随办”,看不到传统办公软件的痕迹,这里并不完全按照部门划分,更多的是围绕任务展开形成的流水线,谁、什么时间、做了什么、一目了然。
于胜泳解释,企业每天进行的活动林林总总,财务、行政、销售这些不同部门的工作场景是完全不同的。即使同一部门之间,也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,如HR就会有绩效、招聘、社保等各个环节。将这些工作照搬到手机端,显然不现实。随办的处理办法是,化繁为简,以不变应万变,打破业务、部门之间的界限,按照任务去平铺,“之所以会有不同部门的划分,无非是让工作更条理,这是一堵人为设计的墙,如果我们能够更简单地工作,这道墙完全可以推倒。”
与很多创业企业路径不同的是,随办的市场开拓是从大企业起步的,而且进行得顺风顺水。于胜泳分析认为,这一方面与随办创业团队的背景有关,“大家来自微软、IBM这样的大公司,有一定的人脉积累,会主动介绍客户给我们”。更重要的是,随办的理念,能够迎合大公司的品质,“他们见多识广,能够一眼发现我们的优势所在。”
在采访过程中,于胜泳反复强调一个观点:伟大的软件背后,一定是伟大的管理思想。“做办公软件,你必须深刻理解职场文化,知道企业最需要什么。现在很多软件照抄yammer,搞得跟微博一样,但是在公司里老板怎么可能花钱让员工只搞社交不干活呢?”。那么企业的强需求是什么?于胜泳的答案是:执行力。真正的企业办公软件,应该帮助企业解决执行问题。
随办的“微任务”板块,巧妙地诠释了如何利用软件提升执行力。这里的设置围绕逐条任务展开,公司成员可以随时发起任务,组成团队,共同驱动任务的完成。在这里,你可以清晰看到每一项任务的进展,有问题随时在APP中讨论解决,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,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或推动或督办任务。任务完成后,由发起人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考核。任务完成,团队快速解散,人员可以迅速专注到其他任务中。
1990年,乔布斯接受WGBH采访,他精准地预测未来互联网的发展。可惜的是,这段访谈因母带遗失,内容自此消失。直到乔布斯逝世后,导演在车库里意外发现了这次访谈的拷贝,失而复得,弥足珍贵。在访谈中,乔布斯天才地预言到,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,沿袭旧有的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管理显然跟不上节奏,员工无法快速地交叉工作,老板也无法迅速地调动员工,尤其是那些外勤人员。但是利用计算机,可以迅速组织虚拟团队,完成各种任务,不管参与任务的人身在何地,都能快速响应,任务完成之后,团队快速解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