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随办创始人于胜泳:做有品位的产品

    


    对于产品新人来说,提升业务能力,可以参考这样的一套方法:一看,看别人的产品,包括竞品,你至少得研究100个App,多看眼界才能打开;二想,看的过程中,要带着思考,思考别人产品的背后的逻辑、文案、交互,等等;三琢磨,琢磨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,有哪些道理和依据,每个产品总有其合理的存在;四预测,预测他们下一步的改版方案,会朝哪个方向走,比较一下他们的最终方案跟自己的有何区别。



随办创始人于胜泳


    于胜泳,“随办”创始人,曾为微软中国最年轻的部门经理,之后长期担任微软中国高级管理人员,领导微软解决方案部长达十余年,是业界顶级IT咨询专家。以下为采访内容。


1.随办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,解决用户哪些痛点?


    随办,用一句话概括,它是一款企业移动办公APP。


    移动办公是个非常火热的概念,也是未来办公形态的主流趋势。有统计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移动办公人员数量已经达到3.94亿,预计到2016年,这一数量将达到4.45亿人,到2018年左右将达到6亿多,全面超越微信用户。这一数据意味着,未来企业对物理办公室的需求将大大减少,他们会基于自身组织的信息化建立起虚拟网络空间,这些移动的、虚拟的空间将成为企业办公的最佳选择。


    这有点像美国大片里的特工,他们平时可能会分散在各地,但是一旦任务来了能够迅速组织起来进入工作的状态。这可以算是随办解决的第一个痛点:省去了员工日常的舟车劳顿,每天必须奔波在家与公司之间,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地点,甚至可以服务多家公司。


    那么,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个体协同起来,共力共为呢?随办将工作场景虚拟化,把各类管理流程抽象成对软件的处理,企业的业务方式和管理方式被软件驱动。这样软件就成了员工行为的载体,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软件得以呈现与传递。这可以说是随办解决的第二个痛点:随办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款移动办公软件,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款软件可以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很多管理难题。


    例如,老板不了解一线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,只能靠中层部门经理转达,员工积极性不高,也不容易发现人才;又如销售天天在外面跑,老板很难掌握他们真实的动态;再如企业普遍面临审批难的问题,员工把审批报告交上去了,老板迟迟没有动静,只能被动等着,等等。现在企业都在喊提升执行力、管理扁平化,但是如何实现呢?我想随办就提供了这样的工具与方法。


    当然,随办解决的具体痛点,远不止以上两点。例如,微信上来自生活与工作的各种信息掺杂在一起,用它来交流工作显然无法提供安全的商务环境;又如,我们在职场习惯用电子邮件交流,但是垃圾邮件满天飞,各类主题的邮件混杂在一起,很难按照事情梳理清晰。用随办,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。


2.现在办公协作类产品竞争非常激烈,如何看待竞品?如何在竞品中异军突起?


    确实,现在TO B市场异常火热,国外Slack的异军突起,带动了国内很多追随者,一些传统的OA厂商也开始纷纷转型,进入移动办公市场。


    我想表达的观点是,这个市场足够大,而且刚刚火热起来,大家尚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,市场格局尚未确立,我们都在努力。而且,各类竞品在大类上同属于移动办公市场,但功能其实是有偏重,有的偏沟通、有的偏协作、有的偏执行,所以各自之间并非同质化,并非完全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,而是在各自领域发力,共同将这一市场完善壮大起来。


    随办,能够在众多竞品中异军突起,是因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:内部的执行管理与外部的协作效率。1.内部,解决企业的强需求——执行管理难的问题。企业的需求很多,例如沟通、社交等,但是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弱需求,老板真正关心的是“我派给你的活儿,你干了没有,干得怎样了”。当我们的产品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时,企业是欢迎并愿意使用的。2.外部,迎合租赁经济,满足上下游协作需求。未来经济是“租”经济,企业会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,以实现“瘦身”。为此,企业需要与大量外部供应商沟通协作,传统的办公协作软件解决的只是内部管理的问题,无法顾及到外部合作伙伴,“随办”可以解决这一问题。


    “随办”的产品理念也逐步获得一些国际知名厂家的认可,“随办”曾获得微软美国总部颁发的“合作伙伴明星产品奖”,位列IBM全球服务部五大“首先推荐的移动解决方案”,被Apple中国誉为“移动工作方式首选解决方案”。


3.随办产品上线之后,用了哪些推广方式,怎么样吸引到第一批用户?


    在市场拓展方面,随办并没有采用很多初创公司从中小企业入手的思路,而是直接从大企业起步,目前产品的很多客户都来自世界 500 强,比如辉瑞制药、可口可乐等。这与随办创业团队的背景有关,大家都是来自微软、IBM 这类大公司的企业客户部门,熟悉行业领先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方式,在这些企业的高管中拥有一定的口碑。所以,这些大客户构成了我们的第一批用户。这些大企业对随办进行了全面的测试,验证和发展了它的安全性、可靠性、可扩展性、系统集成能力。


    通过前期积累的这批优质客户资源,我们已经在许多行业树立起了标杆,依托这些著名企业的榜样力量,带动和影响他们的上下游合作伙伴,同时扩散到更多中小企业。这些中小企业惊喜地发现,随办似乎更适合这些原有系统并不完善、甚至没有系统的企业。


    随办的推广主要靠口碑传播,我们相信随着局面的打开,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,有价值的产品终究会显露出它的优势。目前,“随办”今年新增注册企业1万多家,用户10万以上。


4.基于协同办公的个性化需求和普遍性需求,随办如何吸引用户长期使用?


    目前,随办共开发出13大功能模块,其中7大基础模块,免费使用,这些模块能够满足用户日常基本所需。对于专业性要求高的、突出效率优势的部分,推出了按月付费的专业版,用户拥有更大的选择权。他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,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模块,任意搭配套餐内容,灵活自由。


    对于随办如何吸引用户深入使用这一问题,随办的功能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,化繁为简,以不变应万变。随办的很多模块,基本功能只有三个界面,将其他高级功能潜藏在另外的界面里,使得用户在使用常用功能时感觉很简单,不用思考,但随着用户使用的深入,会愈发感受到它的强大。


    随办定位为日常工作的随身助手,能够帮用户解决各种常见的问题和麻烦,所以用户一旦感受到它的价值,就会对它产生很强的依赖,就像我们会依赖闹钟、依赖笔记本一样,依赖随办。例如,我们每个人手上通常有很多工作在并行处理,这些工作通常还需要多人参与才能进行,所以常常很难理清哪项工作进展到哪个地步,停留在哪个人手上,还剩多长时间。随办“微任务”模块,可以轻松理清自己手头的任务,也可以追踪、观察自己派下去的任务,截止时间由系统自动提醒。利用这些功能,我们就可以轻松实现“分身术”和“千里眼”。而且,随办在保持管理工具简洁有效的同时,也追随现代设计的简洁、感性原则,力争打造出一款有温度、有人情味的贴身工具,不仅作为载体记录员工的一言一行,更能够尊重每一位个体的存在,发挥激励功能,引领企业正能量。


5.刚工作的产品新人有效地提高自我产品能力的方法有哪些?


    首先,产品经理需要对用户的潜在心理进行挖掘,这不是研究竞争对手、研究市场就能学来的。张小龙说,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,要了解人性,了解群体心理,因此,对产品新人而言,一些心理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,“随办”的产品经理就是心理学出身,有心理学的基础,才可能抓住需求背后本质的心理诉求。


    其次,要多沟通,多判断,敢于取舍。对于一款新的产品,尤其是TO B的产品,当它刚刚上市时,市场对它的期待和定位不是特别明朗,企业内各种角色的用户会希望增加他们自己职能所需要的特定功能,希望功能多多益善,但在实际使用中,却可能很少用到。产品经理不可能满足每位客户的每项需求,因此他需要有判断能力,专注核心功能的完善,敢于对其他功能“割肉”。


    最后,我们随办是TO B的产品,不仅要懂个人的心理,还要懂组织内部的人事关系、职场心理。产品经理应该多倾听职场“老鸟”的经验,努力分析这种声音背后的职场心理诉求,归纳职场潜规则,让产品能够准确击中职场人的心理。


6.在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缩招的情况下,互联网新人要如何面对?


    因为我们的很多创始人都有长期在大型公司工作的经验,所以我们知道大公司教会你的往往是特定领域的具体技能,你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面轮换多个岗位,才能获得比较全面的技能。我们还是建议对初入职场的新人,先到富有朝气的初创公司,全面了解职场的必备技能,形成对自己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,然后再根据这个相对客观的判断,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岗位,在这个阶段,大公司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不然就会出现想用“一招鲜”去“吃遍天”的妄想。


7.给互联网产品新人分享一些经验。


    对于产品新人来说,提升业务能力,可以参考这样的一套方法:一看,看别人的产品,包括竞品,你至少得研究100个App,多看眼界才能打开;二想,看的过程中,要带着思考,思考别人产品的背后的逻辑、文案、交互,等等;三琢磨,琢磨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,有哪些道理和依据,每个产品总有其合理的存在;四预测,预测他们下一步的改版方案,会朝哪个方向走,比较一下他们的最终方案跟自己的有何区别。对于每个产品对进行这样一轮的思考,就相当于你为每个App当了一把产品经理,这样的模拟演练对个人成长是很快速的。


    另外,如果有可能,多找别人聊聊,了解那些你从界面中发现不到的点,这些隐藏的功能设计往往能出其不意。多读读优秀产品经理的书,多听听他们的演讲,有些错误如果能够避免,就不要等自己尝试了才学到教训。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,包括着装穿衣、生活方式、行为举止,等等,品位这东西是潜移默化的,一个有品位的人,做出来的产品也LOW不到哪儿去。


阅读原文